第330章:溜冰 帮于丽 于丽的燕返(2 / 6)

些那些的八旗子弟人能溜冰外。

一般的老百姓,在冬季里没有合适的体育活动。

一直到解放以后,四九城的什刹海“人民游泳场”结冰后,便成了天然的滑冰场。

那个年代基本没什么活动,所以滑冰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。

是漫长的冬季中,最吸引人的运动,所以对于无聊的呆在家的人来说,滑冰是无法抵挡的冬季诱惑。

60年代的时候,就连体校都在什刹海边上,成立了速滑培训班。

他们所有的学员们,都在什刹海冰场进行训练。

这些学员们穿的都是这个时代最时尚、最惹眼的“跑刀”。

那时候四九城的人穿冰鞋,讲究的是“天津的鞋,黑龙的刀”。

一双鞋三四十块,这可算得上是算是顶级消了。

一般的的家庭根本不起,买一双那玩意的钱,

去老莫消费一次,回来吹一年的牛掰不香吗?

买两双那玩意的钱,换成自行车永远拉风不好吗??

就连许多特殊的孩子,也都是几个“发小”共用一双。

当然老百姓的办法多的是,穿不起跑刀,那就自己想办法。

人们改装的很简单。在木板上镶上钢条或钢片,然后绑在鞋下面就成了,当时人们管这种自制的叫“凌鞋”。

一直到七八十年代,是四九城滑冰运动最为辉煌的年代。

到那时候跑刀的价格也下来了,你说是弥补遗憾也好,报复消费也罢。

反正几乎每个四九城的家庭里,都有一双或几双冰鞋。

滑冰也成为了一种值得骄傲的本领,有的家庭甚至会组团滑冰。

但七八十年代,还是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。

冰鞋也是世代传承,一双冰鞋可能是从爷爷传给儿子,儿子又传给孙子。

让几个孩子回家,许大茂赶紧把周晓白带带屋子里面。

先把体温升上去在说,这大冷天的跑这么远。

把周晓白的双手放在自己的腋下,紧紧的抱着她。

这样让她的体温得到快速的回升,看在依偎在自己怀里的女孩。

两个脸蛋冻的红扑扑的,比打了腮红好看一万倍。

许大茂决定帮她把脸蛋也好好暖暖,于是就缓缓的地下了头。

结果这片红晕越来越大了,渐渐的已经蔓延到了她的耳垂、脖子。

......

这时候的海子边上非常的热闹,有打滑溜刺儿的,有滑冰板的,有滑冰车的,还有赶陀螺的。

打刺溜滑儿最简单,就是在冰面上助跑一段距离,然后猛然停住。

笔直地绷住双腿,刺溜一下滑出好几米远,当然也可以突然蹲下,或者半蹲,都能滑出老远。

有时不能只看滑远近,还要看这个人的胆量大小。

和平衡能力的强弱,这关系到你否玩出花样来。

比如单腿而立,另一条腿往后抬起,平行于冰面,与此同时哈下腰身,也与冰面平行,并张开双臂,昂起头颅,作出小燕子飞行的姿势。

还有更厉害的,能翻个跟头,接着滑,整个人纹丝不动。

照样做出各种翻飞的动作。每当这个时候,四周就响起一片欢呼声。

穿着厚重的冰鞋在冰场里,尝试前行的时候具有挑战性。

尤其是作为初学者,走进冰场的那一刻,紧张到脚趾抓鞋底。

等冰刀接触到冰面的那一刻,你的屁股就圆满了。

啊~原来这就是站不稳的感觉。

能站起来也不是你想往哪儿走,它就能往哪儿走的。

一会而跟着鞋顺其自然,一会又跟冰刀较劲。

然后就是在光溜溜的冰面上,完成一次又一次“大屁股墩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