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08.第1308章 异同之处(2 / 3)

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4200 字 2020-11-19

到一个落脚地的难民们来说,有着无法抵挡的诱惑力。在平民阶层中,很少会有来了海汉之后还迁回大明的事例。就连刘尚本人,在海汉各地享受了舒适安逸的生活和快捷方便的交通之后,也不得不承认海汉的社会制度的确是有其优越之处,并且很难进行简单的效仿。

刘尚就不明白了,既然两国都是农业国,怎么社会差距就这么大呢?堂堂大明开国二百余年的积累,怎么还不如这南海边陲一个岛国不过八年时间的发展成果?虽然海汉人的确精明能干,但他这些天也见了不少正牌纯血海汉人了,看起来也并不是什么活神仙之类的人物,吃喝拉撒睡跟普通人也并无差别,为何这群海外蛮夷能做到的事情,大明朝廷这么多拿着俸禄的高官却始终做不好?

对于两国在政体和社会制度方面的异同之处,刘尚其实已经通过观察注意到了,但以他的政治修养和学识水平,也不可能想到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解读两国的差别。而这也正是大明目前所面临的窘境——已经知道自身与海汉的差距体现在何处,但就是弄不懂导致这些差距出现的根本原因。

海汉的日常宣传都是鼓吹执委会如何如何英明,但在刘尚看来,执委会的作用其实与大明内阁的运作方式差别不大,也就是最上面少了一个最终拍板的皇帝而已。可为什么都是通过多人议事机构来施政,海汉的效果就比大明好那么多?难道是上头拍板那个人的问题?刘尚可不敢往这个大逆不道的方向去细想,这种话要是在某些敏感环境说出来,那极有可能是会掉脑袋的大罪。

说话间车队已经抵达了第一处参观地点,海口城区以南,南渡江畔的一处集体农场。这里所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为主,整个农场耕地面积四千余亩,隶属农场的农户共三百余口人,人均耕地差不多有十多亩。不过考虑到实际劳动力的数字其实只有人口的一半稍多,耕作效率倒也不差了。

目前海口的水稻耕种是一年两季,第一季是清明前后插秧,六月中下旬收割,第二季则是七月插秧,大约在十月的中下旬收割。眼下这个时候,第二季的插秧早就完成了,举目所及之处皆是一片青绿色,看着十分养眼。

负责陪同的是本地集体农场的管事,一名来自浙江的移民,姓曾,看样貌也是有五六十岁了,邱元称他为“老曾头”。老曾头说的虽然是海汉官话,但口音依然带着明显的吴侬软语味道。于小宝听他介绍了上半年的第一季水稻收获情况,冷不防问了个不相干的问题“老曾头,你来海汉有多长时间了?”

老曾头应道“回首长的话,小人是崇祯六年……也就是前年,从浙江宁波府移民过来的,到如今已经在海南岛待了两年多了。”

崇祯六年也就是1633年,海汉在那年的四月发兵浙江,攻打舟山群岛。在浙江沿海取得了落脚地之后,便开始从当地大量招募移民,其中的大部分人后来都被运到了海南岛这边安置。这么算起来,老曾头算是来得比较早的浙江移民了。

于小宝又问道“在这里的生活,比你以前在浙江如何?”

老曾头应道“小人嘴笨,要是说错话首长莫怪。要说吃穿用度,国民的各种福利,自然是我海汉国条件更为优厚。只是这土地皆为国家所有,私人只能承包,不可买卖,许多新来的人对此还是颇有意见。”

于小宝点点头,换了个话题问道“你当初是为何要背井离乡,不远千里来到海汉?”

老曾头道“小人的老婆身患恶疾,治疗所需费用甚高,小人家中没有什么钱财,只能是将名下的田地抵押出去,从地主手里借了钱给她治病。后来老婆还是没治好,人走了钱也没了,地也没了。小人除了种田什么都不会,没了田地就只能给地主打长工,后来听招募移民的宣传说来海汉可以分房分地,小人寻思着搏一把,便索性带着两个孩子一起上了移民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