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四十一章 蔡邕必须死(1 / 2)

王允想要蔡邕死,却不能直接下令杀他,因为蔡邕乃是当世名士,并且负责修撰史书。地位很不一般。如果直接下令杀了蔡邕,那么会引起群臣的巨大不满。

所以,王允只有一个选择,那就是让蔡邕死在狱中!

王允与蔡邕并无仇怨,但要杀蔡邕的理由却是很多。首先蔡邕与王允虽然都受董卓大魔王重用,但王允自认为是大汉忠臣,所以一直谋划弄死董卓。

而蔡邕却不是这样,这些年被举为高第,历任侍御史、治书侍御史、尚书,三天之内,遍历三台。又升任巴郡太守,被留任侍中。

之前迁都长安之时,又被为左中郎将,封为高阳乡侯。

这些可不止是董卓单方面看重蔡邕的原因,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,蔡邕在这两年内对董卓也是有所回应的。

比如说,当初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,河内太守王匡的兵马被尽数歼灭,战报送到洛阳之后,蔡邕便曾为董卓写过《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》来祝贺董卓的胜利。

后来董卓的宾客部属想让朝廷尊崇董卓与太公相比,称尚父。董卓心中大为意动,但却不敢贸然提出,便询问蔡邕的意见。

蔡邕说:“太公辅周,奉命灭商,所以特号为太公。现在您的威德虽高,但相比尚父,我以为还不行。等到关东平定,陛下返还旧京,然后再讨论此事。“

董卓听后,便息了这个念头。。

去年六月,发生地震,董卓为此询问蔡邕。

蔡邕对他说:“地动,是阴盛侵阳,臣下不遵守国家制度引起的。前春天郊祀,公奉车驾,乘金华青盖,爪画两箱,远近都认为不合适。“

董卓闻言后立刻改乘皂盖车。由此可见,董卓十分的看重蔡邕,蔡邕也在用自己的理念影响着董卓。

董卓虽然是一个凉州来的大老粗,但却是十分的看重人才,不然也不可能在李儒穷困潦倒的时候,将自己的女儿下嫁与他。

更不可能在进入洛阳之后,听信大臣所言,任命许多名士为官。

只是,当时朝中董卓的风评实在不太好,这与董卓的的专权没啥太大关系,主要是跟董卓的出身有关。

大汉朝的中心一直是关中、关东两大集团,不管是那个皇帝上位,都要依靠他们。

然而董卓这头来自西北也狼王突然闯进来,整个画风都不对了!

以前大家争斗都是在暗处,今天阴你一下,明天绊他一脚。结果董卓来后,直接打破了游戏规则,什么,你丫敢阴我。兄弟们,带兵砍了他全家!

这样一来,那些官员本来就看不上,鄙视董卓这个凉州乡下来的土包子,现在更是兔死狐悲,对董卓不是敬而远之,就是能拖就拖。

就像刘玄在上党郡遇到的情况那样,你的命令发下去是要有官员去执行的,如果那些官员专门和你不对付,那效率可就慢了。

更别提,还有许多官员勾结关东诸侯,暗中通风报信。

所以,董卓遇上蔡邕这么一个对自己有所回应,还能为自己出出主意的名士,心中别提多欢喜了!

将蔡邕一路高升,看重是一方面,另一方面也是千金买马骨之举,好让世人看看,只要跟着他董卓混,一定会厚待他们。

为此,董卓每次举行宴会,往往令蔡邕鼓琴助兴,蔡邕也有心出力。每次都将手下的焦尾琴弹出花来。

在王允看来,蔡邕和董卓就是一对狼狈为奸、同流合污的好基友。

实际上,事实并非如此,董卓性格刚愎自用,对蔡邕并非言听计从。蔡邕很多进言,董卓都没有采纳。

这让蔡邕很是担心,曾对堂弟蔡谷说:“董公性格刚烈而容易作恶,终究不能成事。我想东奔兖州,但是道路太远,不易达到,打算暂时逃到山东地区看看,怎么样?“

蔡谷思忖